WFU

2019年10月20日 星期日

厄爾布魯斯峰 - 登頂裝備討論



前言

以上裝備使用經驗分享,主要是根據我此次於俄羅斯厄爾布魯斯登頂時自用以及觀察同隊隊友所使用之裝備做標準。實際狀況還會隨所在地區海拔、氣候、氣溫、風速、雪況、個人耐寒程度以及個人使用習慣而有所不同,於出發前應仔細查詢當地天氣預報,並諮詢雪地攀登經驗豐富、有攀登過此山的專家之建議,作為選擇裝備之依據。


當然,為了因應變幻莫測的實際情況,“多帶一件”通常是不會錯的。本文除了檢討此次行程個人所使用的裝備外,也分享一些可能會遇到的問題與解決方法,給有興趣的山友們參考。


頭部


由於厄爾布魯斯山海拔高且易有強風,即使在夏天,凌晨攻頂時低溫仍可能降至零下十幾度ㄧ下,外加風寒效應,體感溫度可能降到零下20度,所以頭部保暖十分重要。除了防風保暖外套外,“土匪帽”(包住額頭、口鼻、頸部,只露出眼睛的帽子)是相當實用的選擇。選擇土匪帽時,建議選擇鼻子部位有網洞等可供呼吸的設計,如此不但較不影響呼吸,也不會讓熱氣朝眼睛噴,使雪鏡或墨鏡起霧。

由於比較怕冷,所以攻頂時我戴了許多帽子,由內而外是:薄帽->厚毛帽->土匪帽->中層刷毛衣頭套->中層化纖外套頭套->外層Gore-Tex外套頭套。
實際使用效果
上坡:全戴著剛好
下坡:因氣溫上升,所以剩薄帽->厚毛帽->土匪帽->中層刷毛衣頭套


上衣


凌晨出發時氣溫相對較低,所以把能穿的都穿在身上,尤其中層保暖層穿了好幾件。從內層長袖刷毛排汗、中層刷毛連帽外套、中層薄羽絨外套、中層化纖連帽外套、最外層Gore-Tex風雨衣。背包中還裝一件厚羽絨外套(Mont-bell Ventisca DownJacket)以備低溫時使用,幸好當天氣候溫暖無風,並未派上用場。
實際使用效果
上坡:全穿著剛好
下坡:因氣溫上升,感到上半身要被蒸熟了,所以脫到剩內層長袖刷毛排汗、中層刷毛連帽外套以及最外層Gore-Tex風雨衣。


褲子


下半身由於穿著吊帶、綁腿與冰爪,要脫下來相對比上衣困難,如果能一次就穿到位自然是再理想不過。由於出發時相對溫暖(零下七度),所以由內而外選擇穿上薄刷毛排汗長褲、雪褲以及Gore-Tex風雨褲。這個組合在攻頂全程都讓我感到相當舒適,沒有過冷過熱的問題。


手套、襪子

手套部分,內層一雙防風手套加上外層厚的Gore-Tex手套是足夠的,不過在戴上這兩層手套後手部的活動能力會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所以在冰斧與登山杖換手以及在使用D型還上要特別注意,小心裝備脫手。襪子部分是選用長筒五趾襪加上後的羊毛襪,在穿著重裝靴的狀態下,除了起攀時左腳腳趾感到有點僵,在走動一陣子後便沒有問題了。


睡袋

由於山屋寢室有暖氣,床上還有毯子與被子(我們的嚮導沒用睡袋,直接用被子就睡得好好的了),因此睡袋不需要帶太暖的,舒適溫度0~-5C的就很夠力了,不然就會像我一樣,穿著短袖內褲還是睡得滿身汗。(我帶的是Mont-bell Down hugger 800 EXP,舒適溫度-14C


登山鞋:重裝靴?雙層靴?

在台灣,由於降雪與積雪期間短,且氣溫較為溫暖,所以雪地專用的登山鞋相當少見,種類也不多。很幸運的,這次隊員所穿的鞋子沒有一款是相同的,有重裝靴,雙層靴;有舊款,有新款;有買的,有租的。以結果論,都表現得可圈可點,沒有人凍傷或磨出水泡。以下,僅針對此行所看到的登山鞋,做個簡短的比較。

La Sportiva G5 冰雪攀登靴


La Sportiva G5是雙輕量的雙層靴,針對5000公尺以上的高海拔攀登設計。在寒冷的天候下,戴著厚實的保暖手套時,調整鞋子鬆緊確實是件兩難的事,要嘛冒著手指凍僵的風險把鞋帶調整到定位,要嘛將就讓不適當鬆緊的鞋子折磨雙腳。BOA旋鈕鞋帶原本廣泛使用在越野跑鞋與自行車卡鞋,以防止捲入與勾到,這款登山鞋也採用此款設計,讓調整鬆緊更為容易。此外,重量只有857公克(單隻),又省下綁腿的重量,每一步都確確實實為雙腳省下不少負擔。不過,有的人不見得會習慣腳踝外側多了個旋鈕的感覺。在台灣若想採購,可在岳人戶外用品與登山補給站查到詳細資訊。

Zamberlan 4000 Eiger Evo GTX RR冰雪攀雙重靴


Zamberlan 4000 Eiger Evo GTX RR是雙可靠的技術性冰攀用雙重靴,一樣融合了重裝靴與綁腿的功能,適用於高海拔的冰雪攀登,單隻955克的重量雖然比La Sportiva G5稍重,不過在舒適度與保護性上仍然可圈可點。唯一的缺點就是價格不夠親民,一雙要價超過20000元。在台灣若需採購,可在100 mountain登山網與台北山水戶外用品查到詳細資訊。

Zamberlan Dru GTX RR重裝登山靴


此款為重裝登山靴,可裝快扣式冰爪,不過需搭配綁腿使用。另外,因為它並非雙層靴,在保暖度上自然會稍為遜色,這點可以靠搭配保暖性佳的羊毛襪來解決。個人使用經驗,其包覆性、舒適性、保溫性的表現上都相當到位,搭配綁腿使用,在攻頂全程提供了與雙層靴旗鼓相當的功能。唯一的缺點自然是重量了,單腳950克的重量,外加綁腿的重量,自然比雙重靴稍重了點。然而相較之下價格相對親民,且可與綁腿分開使用,提供搭配與錢包更大的彈性。在此,也特別感謝趣健行牽線前輩藍大哥,使我有緣租借此款耐操好用的重裝登山靴。


技術裝備:自購?還是租賃?

與登山服飾、登山鞋不同,大部分上班族不會時常使用技術裝備(寒流時會穿羽絨外套,但不會戴吊帶與冰斧去上班,對吧),且有的技術裝備確實所費不貲(如快扣冰爪)。若是已從事冰攀或雪訓數年,已累積屬於自己的武器庫,帶著自己的裝備自然是最合身、熟練與安心的。然而,若雪地經驗缺乏(如我)、口袋深度有限、或單純想少帶幾公斤出國(預留重量給回程裝紀念品XD),則可考慮在山下當地租賃。

Terskol,因應大量歐洲登山客形成的市場,小小一個鎮上,戶外用品店的數量就有五、六間,他們通常也提供裝備租賃。在路上如果看到招牌上寫著“Прокат”(念prokat,租賃,同英語rent),走進去問就對了。
根據隊友親身經歷,他租了雙重靴、冰爪、冰斧、吊帶,裝備保養狀態不錯,在雪地的表現也十分稱職。一共租了四天,花費4800盧布(約2400台幣)。省下了攜帶與保養的問題,這筆錢其實算是划算的。


登山杖:是否要換雪擋片?

由於台灣終年溫暖,雪季苦短,登山杖的雪擋片自然乏人問津。目前在台灣比較常見的雪擋片是Black DiamondKomperdell兩個品牌,然而款式稀少,且只能裝在快扣式的登山杖上,因為沒有進口裝在折疊式登山杖的款式。雪擋片的安裝,是將擋泥板拆下後再做更換,因此僅限於可拆裝擋泥板的登山杖。

比較起來,Black Diamond的面寬較寬,支撐面積稍大,然而其固定方式是螺紋式,要努力將擋泥板旋下後,再將雪擋片旋進去,邊旋邊往內壓。一來費力,二來待雪擋片拆下後,會發現一些塑膠顆粒,看來是由雪擋片安裝時與登山杖的螺紋摩擦所脫落的。Komperdell的面寬稍小,然而拆裝相對簡易,將溝槽對準後旋轉90度即可卡住。考量到帶著厚手套拆裝的可能性,個人較喜歡Komperdell的雪擋片。當然,此行它們的表現也可圈可點,值得信賴。

如果手頭上的登山杖在台灣沒有相容的雪擋片怎麼辦?需要花錢多買一組可拆裝雪擋片的嗎?其實不需要。此行中,我的隊友們並未更換雪擋片,也並未發生支山杖陷入雪中的狀況,因此,只要你的登山杖有正常大小的擋泥板,在厄爾布魯斯山上是沒有問題的。

最後,再次強調,每個人的狀況不同,每次山上的氣候也有變化,以上建議與資訊主要基於此次的親身經歷與觀察,希望能協助有興趣但對裝備選擇拿不定主意的山友。當然,相較於我們,當地的嚮導對於該山區的了解自然是豐富的多,別忘了一定要請他們檢查你所帶去的裝備,請他們評估增減之必要。如此才能安心上山,安全下山!


延伸閱讀

1.七頂峰之歐洲最高峰 – 厄爾布魯斯峰(上)
2.七頂峰之歐洲最高峰 – 厄爾布魯斯峰(下)
3.厄爾布魯斯山,我的俄語教室
4.La Sportiva G5 介紹
5.Zamberlan 4000 Eiger Evo GTX RR介紹
6.Zamberlan Dru GTX RR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