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9年3月31日 星期日

我該找教練,還是找醫生 – 運動前你該知道的事


近年來社會大眾越來越重視身體健康,“運動”成為一種風潮,越來越多人上健身房,沒上健身房的人也在思考著如何將運動加入自己的日常生活當中。除了傳統的阻力訓練與有氧運動外,各式各樣、琳琅滿目的運動方式如HIITTRXCrossFit、鄭多燕等如雨後春筍般不斷出現,讓人眼花撩亂,恨不得每種都試一試。

話說想試歸想試,對於沒有運動經驗的人而言,由於無法精確瞭解自己的身體狀況,往往會陷入“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兩難。要嘛擔心運動量過強無法勝任而放棄嘗試,選擇維持不運動/無效率的低強度運動,要嘛過於高估自己的能耐,用生命拼命完成超出強度的運動,輕則造成運動傷害,重則造成心肺負荷過度,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嚴重時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根據美國心臟醫學會的資料,每年在從事激烈運動的成年人中,平均每50,000~200,000人會有一人在運動中心臟病發作而死亡。而在馬拉松賽事中“最後一哩”發生猝死的事件也時有所聞。

為了減少大家在不了解自身健康狀況下從事強度過(心血管疾病)與不及(沒有效果)的運動,造成“未謀其利,反受其害”的不幸事件,在此介紹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最新版的運動前健康評估與建議運動強度指引,讓各位想開始運動的朋友更瞭解自己的健康狀態,決定第一站是去健身房,還是去做檢查。


運動前自我評估:PAR-Q

運動前健康程度問卷(Physical activity readiness questionaire, PAR-Q+)是由加拿大運動生理學會所設計,目前廣泛運用於運動與健身相關領域。這份問卷有7個問題,受試者依據自身健康狀況誠實勾選“”或“”。

7個問題依序是:
1./妳的醫師曾告訴你/妳有心臟病高血壓嗎?
2./妳曾在休息時、日常活動或運動時感到胸痛嗎?
3.在過去12個月中,你/妳曾因暈眩而失去平衡或失去意識嗎?(過度換氣造成的暈眩不算)
4.除了心臟病/高血壓外,你/妳曾被診斷出其他慢性疾病嗎?
5./妳目前正在服用慢性疾病的處方藥物嗎?
6./妳目前(或12個月內曾經)有會隨著運動而惡化的骨骼/關節/肌肉/韌帶/肌腱問題嗎?
7./妳的醫師是否曾告訴你/妳只能從事醫師監督下的運動?

如果這7個問題都勾“”,恭喜你!你可以安全的開始自主運動或找教練訓練了!
若你之前沒有運動習慣,建議從低到中強度開始,每天20~60分鐘,每週3~5天,適應後(6-8週)再緩慢漸增。如果你年紀>45歲,在進行高強度運動時,建議尋求專業教練的建議與指導。

例外狀況:
1.如果你最近生病,等痊癒了再運動。
2.如果妳懷孕了,開始運動/增加運動強度前請先與婦產科醫師討論。
3./妳的健康狀況改變,在繼續運動前請先與醫師或專業教練討論。

如果這7個問題有任何題目答“”,則必須回答疾病相關問題。疾病種類包含:
1.骨關節疾病:關節炎、骨質疏鬆、背部問題。
2.癌症
3.心血管疾病:冠狀動脈疾病、心衰竭、心律不整。
4.高血壓
5.代謝性疾病:糖尿病前期、第一型/第二型糖尿病。
6.身心科疾病:失智、憂鬱症、焦慮症、飲食異常、精神疾患、智能障礙、唐氏症等。
7.呼吸道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病、氣喘、肺高壓等。
8.脊髓損傷:四肢偏癱、下肢偏癱等。
9.中風(小中風也算)。
10.多於一種上述疾病或罹患其他疾病。

最新完整版PAR-Q+內容,請參考這裡

如果有罹患10種疾病的任何一個(或以上),你的第一站可就不是健身房了。乖乖找醫師檢查治療,才有重出江湖的機會。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美國運動醫學會ACSM最新版的運動前健康評估與建議運動強度指引

根據最新版(第五版,2018年出版)的ACSM’s Resources for the Personal Trainer,由別於過去以心血管風險因子數目來決定運動風險高低,新版的則是用以下三個問題來評估是否可以直接運動、運動起始強度、是否需要醫師背書:

1.目前是否有規律運動?(規律運動定義333:每週運動三天,每天有氧運動30分鐘,持續超過3個月。)

2.是否有心血管、代謝性或腎臟疾病?
心血管疾病:如心臟病發作;開心手術、放過支架、做過心導管;目前有放置心臟節律器:瓣膜性心臟病;心衰竭;先天性心臟病等。
代謝性疾病:第一型/第二型糖尿病。
腎臟疾病:慢性腎衰竭、洗腎等。

3.疾病目前有沒有症狀?
所謂的症狀以心血管系統為主,因為會對生命產生直接的威脅。需要特別留意的症狀如下:

胸悶、胸痛:重壓感、緊縮感,出先在左胸,有時不適感會轉移到下巴、左肩或左上臂。
喘:休息或輕微的活動即會覺得喘,甚至平躺時也會喘,需墊高頭部才能睡覺。
昏倒:由於心律問題、心血管或腦血管問題造成腦部血流供應不足所引起。
雙腳踝水腫:若無下肢受傷病史,則水腫的原因可能來自心臟衰竭、下肢動脈栓塞、靜脈回流不良或淋巴液滲漏。
間歇性跛行:常見於下肢周邊動脈阻塞的病人。
另外像是心悸、心雜音等症狀也都需要特別留意。

根據這三個原則,我們把評估流程做成以下圖表供各位初心者與教練參考:
結論:有症狀先去看醫生,無運動習慣者從輕到中強度的運動開始。


現在,是該離開椅子、動動手腳的時候了!

經由前述的文字與圖表整理,相信各位對於自己的運動出發點(先看醫生,還是從低//高強度運動開始)就算沒有瞭然於胸,也至少略懂略懂了。最後,附上不同強度的參考運動,讓各位隨時隨地都能動,動得安全又有效!


延伸閱讀

1.美國心臟學會:中年人從事運動中心臟病發作之探討
2.ACSM’s Resources for the Personal Trainer, 5th edition.
3.PAR-Q+,2018年版
http://eparmedx.com/wp-content/uploads/2013/01/January2018PARQPlus.pdf
4.Updated Rrecommendations for Exercise Preparticipation Health Screening.
5.ACSM’s Guidelines for Exercise Testing and Prescription, 10th edition.
6.胡宇欣醫師:我該找教練,還是找醫生 - 運動前評估懶人包
https://martinhucsmu.blogspot.com/2019/04/blog-pos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