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0年5月2日 星期六

我想爬山,又怕武漢肺炎,怎麼辦?


COVID-19(好的,中國武漢肺炎)自201912月橫空出世後,短短數個月已在世界上感染超過300萬人,並奪走超過20萬條人命。其潛伏期長、無症狀比例高、症狀多元、傳染力強、還有相當致死率,且至今尚無解藥或疫苗,使得世界各國無論發展程度如何均一一淪陷。許多國家或城市由於較晚採取有效防疫策略,或防疫物資缺乏,不得不在發生大規模失控的社區感染後採取斷然的"封城"措施,大幅限縮居民的移動自由,也造成人心惶惶、談病色變。在如此處境下,即使知道運動對身心有益,也只能”Stay safe, stay home”,或是頂多在家附近活動。舉個極端的例子,在法國,前陣子有人在自家陽台折返跑完成了一場馬拉松,這也算是個了不起的另類成就。



在一些疫情較輕微、未被"全境封鎖"的地區,人們的身心渴望著自由,而山林正是釋放壓抑靈魂、洗滌心肺的完美所在。然而,當人們湧入山林,反倒使得某些熱門山徑與其停車場、山屋等成為意外的群聚地點,大大提高病毒傳染的潛在風險。有鑑於此,歐美各國也紛紛對山友們提出各種防疫建議,也將一些公共設施(如廁所等)關閉以減少接觸傳染之風險。

而身為高山之國的台灣,在政府超前部屬與全民合作下,在付出相對小的傷亡與經濟代價下守住防線超過100天,近期更傳出連六天"+0"的好消息。在疫情暫時看似趨緩的當下,外加近日天氣晴朗,使得此次勞動節連假期間於高速公路與各大山區景點出現爆炸性的人潮。許多人這陣子都悶壞了,想上山呼吸沒有病毒的新鮮空氣。此情此景令我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慘淡經營的觀光產業終於能得到一點及時雨了,憂的是如此群聚可能會埋下接下來疫情擴散的變數。所幸,在防疫物資相對充足、防疫觀念相對普及的狀況下,若在出門前、中、後均加以落實防疫作為,或許能將此變數降至最低,讓大夥全身而退。

那麼防疫作為有哪些呢?我們先說結論
1.量體溫,勤洗手,罩口鼻,保距離
2.人多的地方不要去,路邊的野花不要採,陌生的MEME/鮮肉不要跟


量體溫:身體不適莫出門,該去醫院找醫生

根據統計,武漢肺炎最常見的症狀是發燒,因此國內外均把發燒列為不適合上山的首要症狀,目前台灣的五大山屋也進行入住前量測體溫,只要額溫超過37.5C或耳溫超過38C便會勸導下山。與其心存僥倖,屆時敗興而歸,不如出門前先自行量測體溫,若是團體進行兩天以上的行程,可考慮攜帶額溫槍,每日追蹤體溫變化。若出門前便出現發燒症狀,建議告知領隊並取消參加。若同住者也參加同一行程,也不建議上山,以避免潛伏期無症狀感染之風險。若出現咳嗽、呼吸急促等情形,同樣建議先行就醫而非繼續上山。因為高山肺水腫也會出現類似症狀,且在山上無法依靠檢測排除武漢肺炎,有可能會延誤診斷與治療時機,並可能傳染給其他山友。


勤洗手:乾溼都要傳便便

洗手,是杜絕病毒藉由接觸傳染的重要手段。隨身攜帶薄片肥皂(或自己把家中肥皂切成小塊),遇到有水源的地方(如廁所等)即可進行濕洗手。另外,可利用隨身小噴瓶攜帶75%酒精或是酒精擦,在沒有水源的地方做乾洗手。除了在用餐、如廁前後洗手外,中途休息補充行動糧前,也是乾洗手的時機。另外,盡量避免在沒有洗手的狀態下觸摸口鼻,以免增加接觸感染風險。記得,回家開門後第一件事,就是洗手,如此能減少把山上的東西(包括病毒)帶回家之可能性。


罩口鼻:口罩、魔術頭巾要帶好

在人群聚集、通風不佳的空間(如山屋、車內),口罩的飛沫防護效果還是相對較好,因此建議雖身攜帶多於一個口罩以供替換。另外若天候狀況許可,乘車時可適度打開車窗,促進空氣流通,減少病毒停留於車內的時間與機會。除了飲食外,聊天時盡可能戴著口罩,減少飛沫傳染機會。在行進間或就寢時,口鼻需要更佳的透氣性與舒適度,此時魔術頭巾便可擔任舒適呼吸又遮住口鼻的雙重任務,可說是摸蛤仔兼洗褲,一舉兩得。使用後的口罩,建議自行帶下山丟棄,隨意丟棄可是會受罰的。


保距離:抓好間隔,勝過天人永隔

在山上,社交距離同樣適用,除非只有你一位在山上。在靜態時(如集合、途中休息、吃飯、睡覺),彼此盡量維持1~2公尺以上距離。在山徑"會車"時,若步道寬度許可,也建議保持此距離。若難以維持此距離,則建議在交會時用魔術頭巾遮住口鼻,快速通過。此外,根據比利時與荷蘭的一篇研究,在戶外走路/跑步的狀態下,帶有病毒的飛沫可向後散佈達4~5公尺遠,因此,若要降低受感染的機率(也能降低被登山杖襲擊的機率),盡量與前一位夥伴維持4~5公尺以上的距離(也不要遠到看不見彼此)。這確實也給大家一個走在隊伍最後的完美理由(我不是沒練的嫩咖,我可是防疫好公民)。相較之下,露營似乎是個較安全的選擇,不過在營區交談時仍要注意蓋住口鼻,並盡量維持1~2公尺的社交距離。


人多的地方不要去

好吧,我承認在台灣很難找到"人不多"的地方,尤其是週末午後的郊山步道,那人潮可不輸百貨周年慶。與其跟群眾摩肩接踵,散播病毒散播愛,不如發掘自家附近的"私房"景點,享受"包場"的樂趣。若非去較為熱門的山區景點,不妨選擇較為冷門的時段(如大清早),一來較為涼爽,二來較為安全。想想當大夥在大太陽下擠的水洩不通時,你已回家吹冷氣睡回籠覺,怎一個爽字了得。


路邊的野花不要採

山徑當中的公共設施,如扶手、桌椅、山屋的門、床欄與床板、廁所,由於經過多年來無數山友使用,自然成為病毒藉由接觸傳染的高風險媒介。根據研究,冠狀病毒可在紙張/衛生紙上存活約3小時,硬紙板上24小時,木板與布料上2天,不銹鋼與塑膠上可長達3天,而在玻璃器皿與紙鈔上甚至可存活4天。因此,減少使用頻率,在使用前後以酒精/酒精擦消毒雙手與欲接觸的物品,如此可有效清除附著其上的病毒,保護自己也保護下一位使用者。帶上自己的餐具,盡量避免分享行動糧給他人,也可減少病毒藉由接觸而傳播。所有使用過的消毒用物請務必妥善打包,自行帶下山妥善丟棄。回家洗手後,建議馬上徹底清洗所有登山衣物與裝備,才能把病毒阻絕於家門之外。若是自行騎車或駕車往返登山口,返家後建議盡快把車子好好的清洗一番,減少殘留其上的病毒。


陌生的MEME/鮮肉不要跟

根據目前歐美登山健行協會的建議,為了降低病毒傳播範圍及有利疫調與追蹤,防疫健行的建議順序是:獨自一人 > 與同住家人/親密接觸者 > 與非同住者。然而,獨攀有時有不可預期之風險,故出門前務必向緊急聯絡人告知確切行程以備不時之需。因此,此時若要組隊登山健行,建議以同住親友自組團為第一優先,其次是非同住親友自組團,再來是一般的組合團。若為彼此不熟識的組合團,或許登山社須考慮將團員資料在行程後留存至少14天,若此期間有團員疑似或確診感染武漢肺炎,這些資料便有助於追蹤匡列可能接觸者,對防堵疫情擴散助一臂之力。


下了山,旅程還沒結束

若你在前往山區當下萬頭鑽動、熱鬧滾滾,或是所下榻的山屋高朋滿座、人聲鼎沸,那麼下山回家後,建議自主健康管理14天,並觀察有無武漢肺炎的疑似症狀。若14天候狀況良好,則可放心再次上山。若出現發燒、咳嗽、呼吸急促、嗅覺/味覺喪失等疑似症狀,請馬上就醫並告知旅遊與接觸史以利診治。山永遠都在,留得肺泡在,不怕沒山爬。



延伸閱讀

1.Washington Train Association: Hiking in the time of coronavirus
2.健行筆記:防疫!五大山屋床位砍半,體溫過高將勸導下山
3.Belgian-Dutch Study: Why in times of COVID-19 you should not walk/run/bike close behind each o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