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9年11月2日 星期六

高處何只不勝寒 – 聊聊高山症


/妳與山頂最遙遠的距離

在前往俄羅斯登山前,同事給我一篇論文,是最新的高山症預防與治療指引,研讀之後,發現自己過去的觀念與作法存在相當的偏誤。

返國後,針對兩次攀登海拔5000公尺以上山峰的經驗,對照論文的內容,做了回顧與比較,以了解為何一次有發生高山症,一次沒有。希望藉由善用論文中的建議,讓我下一次的高海拔旅程更加平安舒適。

在此,讓我分享關於急性高山症、高山腦水腫、高山肺水腫的相關背景知識、預防與治療,希望能夠協助有相同疑惑的山友,在山上自我評估與協助同好時,能更得心應手、游刃有餘。



常見症狀與嚴重度評估

高山症最常見的症狀是頭痛,其他常見的症狀如下:
噁心、嘔吐
疲憊、虛弱
頭暈、頭重腳輕

根據2018路易斯湖高山症評分標準(2018 Lake Louise Acute Mountain Sickness Sore,山友若出現頭痛(一定要有)與其他急性高山症的症狀,且總得分在3分以上,即可診斷為急性高山症。其評分標準如下:

1.頭痛
0分:不會頭痛
1分:輕微頭痛
2分:中度頭痛
3分:嚴重頭痛,足以造成失能

2.噁心、嘔吐
0分:不會噁心想吐,食慾正常
1分:食慾不佳或噁心
2分:中度噁心嘔吐
3分:嚴重噁心嘔吐,足以造成失能

3.疲憊、虛弱
0分:不覺得疲憊
1分:輕微疲憊虛弱
2分:中度疲憊虛弱
3分:嚴重疲憊虛弱,足以造成失能

4.頭暈、頭重腳輕
0分:不會頭暈、頭重腳輕
1分:輕微頭暈、頭重腳輕
2分:中度頭暈、頭重腳輕
3分:嚴重頭暈、頭重腳輕,足以造成失能

將以上四項分數加總,根據分數高低,即可判斷嚴重程度:

3~5輕度高山症
6~9中度高山症
10~12重度高山症

初期症狀一般會在抵達高海拔後6~!2小時後出現,因此建議在抵達高海拔6小時之後進行評估會較為準確。另外,若要評估高山症症狀對攀登活動的影響程度,可使用高山症臨床功能評分表(AMS Clinical Functional Score,影響程度由輕到重,以0~3分評分:
0:對活動毫無影響
1:有症狀,但活動與行程不受影響
2:症狀足夠嚴重,使我必須停止上升
3:症狀太嚴重,必須下撤


如果不處理,會怎麼樣?

症狀輕微的急性高山症,多可在24~48小時後緩解。然而若未緩解或症狀持續惡化,則必須考慮藥物與非藥物治療,甚至必須考慮下撤。嚴重的急性高山症,若沒有及時治療,可能會引起兩個危及生命的併發症:高山腦水腫(High altitude cerebral edemaHACE)與高山肺水腫(High altitude pulmonary edemaHAPE)。


高山腦水腫(High altitude cerebral edemaHACE

高山腦水腫出現於極嚴重的急性高山症,通常發生在急性高山症症狀出現後24~36小時。根據統計,當爬升至海拔4000~5000公尺的高度時,約有0.5%~1%的人會發生高山腦水腫。

成因
造成高山腦水腫的確切原因仍不清楚,目前比較主流的理論有二:
“緊繃”理論(tight fit hypothesis):由於缺氧使得神經性賀爾蒙釋放(如VEG-Freactive cytokines、一氧化氮、自由基等)以及腦血管擴張(hypoxia – induced vesodilation),引起顱內壓升高,進而造成微血管滲漏,滲漏出的這些神經性賀爾蒙進一步阻礙血腦障蔽(blood-brain barrier),進而使得腦部水腫。
“修正理論”(revised theory):由於缺氧使得自由基釋放,破壞細胞內的鈉-鉀幫浦(Na-K ATPase pump),造成腦內星狀細胞(astrocyte)腫脹,引起細胞毒性水腫(cytotoxic edema)。

症狀 
症狀方面,主要有意識狀態改變、意識混亂、極端疲倦、步態不穩、畏光、發燒等,嚴重者甚至會喪失意識、昏迷、抽搐,甚至死亡。若未加以治療或下撤,患者常在48小時後死亡。因此,千萬不可不慎,必須注意其症狀變化,及早發現與治療。


高山肺水腫(High altitude pulmonary edemaHAPE

高山肺水腫是一種非心因性肺水腫(即不是由於心臟衰竭等原因引起的肺水腫)。通常會在抵達海拔2500~3000公尺以上後的2~5天後發生。根據研究,在一般登山人群中,高山肺水腫的發生率約在0.2%以下。而在海拔< 2500公尺的中極山,以及經過一週的高度適應的人群中,則幾乎不會發生。

然而,若爬升的速度過快,將使發生率大幅提升。在一項研究中,在喜馬拉雅與阿爾卑斯山區,每天海拔爬升若> 600公尺,發生高山肺水腫的機率將增為4%。另一項針對印度軍人的研究顯示,將部隊用直升機或飛機快速運送到海拔5500公尺以上的山區,有高達15%的人會發生高山肺水腫。

成因
造成高山肺水腫的原因,主要來自於肺部血管對於高海拔缺氧環境的反應。在缺氧的環境下,肺部血管會收縮(hypoxic pulmonary vasoconstriction),此外根據研究,容易罹患高山肺水腫者在缺氧時呼氣的一氧化氮濃度較低,而一氧化氮與肺血管舒張息息相關。因此,在舒張功能被抑制、收縮功能被強化下,使得肺血管持續呈現收縮狀態,引起肺高壓(pulmonary hypertension)。

過度緊縮的肺部小動脈與小靜脈,會使得血管壁過度膨脹,造成細胞間隙(cell junction)撐開,使血液滲出微血管。此外,動物實驗結果也指出,缺氧會抑制肺泡上皮細胞的鈉離子,阻礙其主動運輸回收鈉離子與水的能力,使得滲出的體液持續留在肺泡外。這兩個因素結合起來,使得肺泡“浸在”外滲的體液中(浸潤),難以與肺部微血管進行氣體交換,吸入的氧氣無法進入血中循環至全身,造成全身氧氣“供不應求”,對人體造成傷害。

症狀
症狀方面,初期有乾咳、活動時容易喘、運動能力下降。不過這些症狀也常見於一般人,因此容易被忽略。根據兩份研究顯示,有高達50%的登山者在高海拔下出現少量的肺部積液,這類沒有明顯症狀的輕微肺水腫在持續停留在高海拔後也會逐漸緩解。

然而,並不是所有人都那麼幸運。隨著病程進展,咳嗽越顯嚴重,且在休息時也會覺得喘。在嚴重的情況下,會出現粉紅色泡沫痰(pink frothy sputum)、發紺(cyanosis)、呼吸急促、心跳過快、發燒(< 38.5C)等。此時必須儘速給氧與下撤至醫療機構進行後續診斷(如胸部X光)與治療,才能救回一命。


誰容易中招?

根據2019年野外醫療協會針對急性高山症/高山腦水腫/高山肺水腫的預防與治療指引,將易發生急性高山症的族群與情境,由低而高分為三級:

低風險

個人因素:
沒有高山症病史的人。

外在因素:
在爬升至更高海拔前,在海拔2500~3000公尺處停留2天以上,外加每天淨爬升<500公尺,以及每爬升1000公尺停留一天做高度適應。

中風險

個人因素:
1.沒有急性高山症病史的人,在1天內爬升至海拔>2800公尺(如合歡山)。
2.有急性高山症病史的人,在1天內爬升至海拔2500~2800公尺(如鳶峰)。

外在因素:
在海拔3000公尺以上,每天淨爬升>500公尺,不過每爬升1000公尺有停留一天做高度適應。

高風險

個人因素:
1.有急性高山症病史的人,在1天內爬升至海拔>2800公尺(如合歡山)。
2.所有曾發生高山腦水腫高山肺水腫的人。

外在因素:
1.所有在1天內爬升至海拔3500公尺以上(如玉山)的人。
2.在海拔3000公尺以上,每天淨爬升>500公尺,且並未停留做高度適應。
3.非常快速的爬升(如:在7天內登頂吉力馬札羅山)。

其他風險因子

個人因素:
1.有心血管、肺部疾病者。
2.貧血者。
3.居住於底海拔者。
4.年輕人。

外在因素:
1.位於極端高海拔處(> 5500公尺)。
2.在高海拔進行高強度體能活動(如越野跑、登山、滑雪等)。
3.服用可能抑制呼吸的藥物,如助眠藥物、嗎啡類止痛藥等。

我們可以根據這些標準,來檢視自身狀況與行程,在上山前即可瞭解風險的高低,進而進行預防。一般而言,對於中至高風險的族群與狀況,為了減少發生高山腦水腫與高山肺水腫的機率,建議進行非藥物與藥物預防措施。針對預防與治療策略的詳情,我們將在後續文章中分享,謝謝各位。


延伸閱讀

1.The 2018 Lake Louise Acute Mountain Sickness Score

2.Wilderness Medical Society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Acute Altitude Illness: 2019 Update

3.StatPearls: high altitude cerebral edema (HACE)

4.High altitude pulmonary edema-clinical features, pathophysiology,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5.留得身體在,不怕沒山爬─高山症簡介懶人包

6.身體顧得好,上山沒煩惱─高山症預防/治療懶人包